
有梦的孩子
2月17日,一名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蹦床队的小队员练习腾空翻转。(新华/魏培全)

崎岖上学路
9月3日,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勇村弄顶屯,孩子们行进在上学路上。这里地处大山深处,孩子们的家离学校较远,大部分孩子都在学校寄宿,到了开学的时候,他们需要把棉被、席子、饭盒等生活用品背回学校。崎岖的山路上,到处是孩子们负重的身影。(新华/黄孝邦)

戏水的孩子
8月15日,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一座侗寨内,几个孩子在水塘里嬉戏玩耍,远处是辽阔的青山。(新华/白禹)

运水的孩子
3月22日,在云南省石林县打野山村,一名小朋友和母亲一起运水。自2009年以来,云南省遭遇持续三年干旱,造成16个州市125个县(市、区)近800万人受灾。(新华/金良快)

成长的泪花
5月30日,9岁的赵悦含着泪水在沈阳市民族艺术学校杂技训练班进行压腿训练。
为了早日登上舞台,赵悦和小伙伴们每天要训练9个小时,晚上还要学习文化课。训练场里每几分钟就会有孩子哭,但他们总是自己用手臂一抹泪水,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。据介绍,孩子们经过6年的严格训练就可以进入专业的杂技团,进而登台表演,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。(新华/姚剑锋)

唱地戏的孩子
8月22日,学地戏的孩子们在训练间隙坐着休息。
一群十来岁的孩子,带上面具,穿着戏服,咿咿呀呀地拿着木制兵器打打杀杀——这可不是在玩过家家,而是贵州安顺年轻的地戏传承者,在学习被誉为“中国戏剧活化石”的古老地戏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,有600年历史的贵州安顺地戏的传承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。针对这一情况,安顺市七眼桥镇云峰屯堡雷屯村从2007年开始,每年组织部分9至12岁的孩子利用节假日学习地戏。5年来,已经有50余名青少年学会表演地戏,成为这一古老剧种的年轻传承人。(新华/欧东衢摄)

摆凉茶摊的小男孩
8月19日,在杭州武林路403号路边,10岁的阮天杰在自己的凉茶摊旁等着为路过的人送凉茶,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年在这里免费送凉茶了。每当看到有人经过,阮天杰都会问他们要不要喝茶,而且会主动送过去,这条路上的许多店主、环卫工人和路过的三轮车师傅都是他的“熟客”。
阮天杰的小凉茶摊一般在暑假结束前“开业”,而这大多是杭州天气最热的时候,十天时间,每天下午4点半开始,直到把一桶茶水送完。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阮天杰说,自己还要一直把摊摆下去,至少到小学毕业。(新华/鞠焕宗)

我的无臂“阿童木”老师
4月19日,罗凤枝(左)在教吴贞峰用脚写字。2岁半的小男孩吴贞峰生下来就没有双臂,遭到亲生父母遗弃。幸运的是,他被山西省太原市社会福利院收养。不久后,吴贞峰被寄养在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家庄村的农民许爱香家中,重新开始了家庭生活。同样自幼失去双臂的山西女孩罗凤枝得知吴贞峰的身世后,辗转寻访到了许爱香家。虽然没有双臂,但罗凤枝凭借顽强的毅力、不懈的努力,考上了大学,她不仅学会了用双脚穿衣梳妆、洗菜做饭、穿针引线,还学会了写字作画、熟练地操作电脑,被网民称为“无臂阿童木”。在她的指导下,吴贞峰不但学会了走路,双脚也变得越来越灵活,能熟练地吃东西,喝水,甚至是写写画画。许爱香说,希望吴贞峰健康快乐地成长,长大后能像罗凤枝一样自强自立,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(新华/燕雁)

无声幼儿园
4月21日,在安徽合肥市心怡康残疾人健康服务中心,孩子们在午睡,电子耳蜗在床头的饭盒里“陪伴”他们。这里收治了近80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,其中幼儿占大多数,被称为“无声”幼儿园。孩子们佩戴着电子耳蜗,在老师的训练、安排下逐步学习发声、锻炼听力。(新华/郭晨)

春运中的孩子
1月17日,在车厢连接处,白靖(右一)和同行的小伙伴依偎在家长身边玩耍。白靖的父母在苏州打工,全家人每年春节都要赶回安徽阜阳老家过年,节前只买到了从上海发往阜阳的无座车票,一家人上了车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找到了栖息地,共同度过600余公里的回家路。(新华/刘军喜)

冰雨时节的课堂
1月9日,在广西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小学,8岁的二年级学生凤艳萍在课堂上。1月广西持续低温阴雨天气,桂北部分地区还出现雨雪天气,山区的孩子们在隆冬时节坚守课堂。(新华/黄孝邦)

等待康复
10月17日,西藏先心病患儿卓玛桑姆被医护人员推进手术室。当日,17名来自西藏阿里地区札达、日土两县的先心病患儿在河北陆续接受免费手术治疗。(新华/王晓)

二月二 孩剃头
2月23日,在安徽省合肥市古井体育馆内,一个孩子正在剃头。当日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,按照中国传统习俗,民间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的说法,不少家长选择这一天为孩子剃头,为新的一年图个好彩头。(新华/郭晨)

学做“小军人”
7月26日,小学员在福建省福清市边防大队官兵的指导下训练。今年暑假期间,56名来自福州各地的中小学生分批走进“少年军校”,和边防官兵一起参加军事训练、接受法制和国防教育、学习生活自理和应急自救技能等。(新华/魏培全)

玉树的孩子“小希望”
4月12日,在青海玉树县,2岁的丹巴仁青在他家居住的临时安置帐篷前玩耍。2010年4月15日,玉树发生7.1级地震的第二天,丹巴仁青出生了。地震中,丹巴仁青的母亲巴桑文毛被埋在废墟下,所幸被武警玉树县中队的官兵们及时救出,一个可爱活泼的小生命得以来到这个世界,武警官兵给这个孩子起了个汉语名字——“小希望”。(新华/王博)

开笔礼
9月1日,南京夫子庙小学320名一年级新生来到夫子庙举行“开笔礼”。孩子们跟着老师祭拜孔子、诵读《论语》、学写“人”字、撞启蒙钟,聆听寄语和祝愿,并由师长点朱砂开智,在一系列传统仪式中“开笔破蒙”,正式入学,成为一名学生。(新华/孙参)